
葡萄牙土風舞帶給觀眾開心、舒服和自然的感覺 | 
左起:蘇瀚霆、董濠楠和包潔怡均表示,土風舞使他們的感情像家人 | 
舞獅跳樁、過樁講求兩人的基本功和默契 | 
陳智浩稱舞龍獅讓他鍛煉出堅毅和信心 |
練習辛酸樂其中 團結共舞情獨鍾
“舞獅”、“葡萄牙土風舞”源於東西方兩種截然不同的文化,常出現於本澳各大小節慶及旅遊推廣場合,成為這個匯聚東西文化小城的一大特色。本澳一批年輕人,在當今科技熱潮及外來文化衝擊下,仍熱衷於這兩種傳統技藝,願意付出心力和時間,勤加訓練,讓這些別具特色的文化和風俗得以傳承。他們也順理成章地成為澳門的旅遊大使,對外宣揚本土文化特色。
堅持學舞獅十二年
受習武的雙親影響,陳智浩五、六歲起接觸武術。雖曾因學業暫停了一段時間練習,但在家人支持下,二○○一年重投武術懷抱,並愛上了舞獅,連本來熱衷的田徑和球類運動也放棄了。他負責舞獅尾,在只有十五吋直徑的腳踏上過樁、跳樁,從他手腳上因練習而留下的傷痕可以看到,這絕非易事。但十二年來,為掌握舞獅技巧,在樁上完成高難度動作,他不斷反覆練習,從而鍛煉出堅毅和信心,並在團體生活中,學會了尊重他人、冷靜、忍耐及有責任感。
誤解舞龍“有背景”
武術和舞獅在上世紀六十年代頗為普及,不少家長樂意讓子女參與,以鍛煉體魄。二○○七年,舞龍舞獅更被納入為運動項目。但不少人誤解“玩龍獅均是有背景人士”,而且練習時容易受傷,逐漸缺少家長的支持,一般青少年也難以克服“易受傷”的心理,即使感興趣也容易放棄,令尋找接班人相當困難。此外,舞獅十分受場地限制,往往因鑼鼓聲被投訴;如場地沒有上蓋,下雨天也無法練習。
足跡遍佈世界各地
陳智浩熱愛這運動,不但不怕受傷,還盡量配合場地及時間,爭取練習機會,甚至犧牲個人休息及娛樂。他說,名利對他並不重要,每次比賽均以平常心面對,只求團隊有好表現,不求個人榮耀。認為舞獅除了要有先天條件外,還要靠後天努力,須經常練習。作為紀律部隊成員,他常常跑步鍛煉,保持最佳狀態。除比賽外,他不時與團隊一起,代表澳門出外表演,足跡遍佈世界各地。這不但可宣傳澳門、加深外地人對澳門的印象,也有助推廣龍獅運動,讓外國人認識這項中國傳統技藝。
熱愛土風舞當導師
另一種代表本澳中西文化共融特色的活動,是葡萄牙土風舞。包潔怡二○○六年起學習土風舞,當年青春少艾的她,在龍環葡韻看見土風舞者跳得很開心,有大家庭的感覺,便毅然加入,自此對這種舞蹈情有獨鍾。她現在已是大學生兼舞蹈團導師,她表示八年來既以學業為重,也將餘暇時間全投入於土風舞。但不認為土風舞佔去她太多時間,因可在家練習,讓舞姿更熟練,同時亦可抽空陪家人。她很享受在舞蹈團的一切,多年來,與每位舞者關係密切,十分友好。她從沒想過放棄,希望可留在團裡繼續跳下去,並藉此向本澳居民和外地旅客宣揚這獨特的文化活動。
跳舞後自覺人成熟
董濠楠是舞蹈團目前最年輕的成員,今年十三歲。未接觸土風舞前,他常踢足球。但去年開始學習土風舞後,便愛上這活動。他說是阿姨建議他學的,剛開始時感到害羞,舞步也有點困難,但見團員跳得高興,便放膽嘗試,熟習後也感到很開心。雖跳錯舞步時會有點不開心,不過現已學懂如何“執生”。時下青少年大多愛玩網上遊戲,濠楠卻偏愛土風舞。他曾邀請朋友參加,但遭拒絕,甚至被諷刺。可能跟自己是土生葡人有點關係,跳舞時與團員特別親切,感覺就像一家人一樣。跳舞後自覺人也成熟了,更有耐性,又學懂分配時間,在學業和跳舞之間取得平衡。
舞團講求默契合拍
另一舞蹈團成員蘇瀚霆,十一歲起接觸土風舞,比他母親更早,至今已有十三年。他母親是“心在澳門 • 葡萄牙土風舞蹈協會”理事會主席。回想當初不知自己興趣所在,母親便建議他參加有文化氣息的活動,他便選擇了土風舞。他坦言青少年時對土風舞不感興趣,但長時間接觸這群體後,便產生了感情。他謙稱對跳舞並非有天份,但熱愛舞蹈團,彼此就像親人一樣。這相信也是土風舞團體的精髓,故堅持至今。他不諱言中途曾因工作或學業想過放棄,最終選擇留下,皆因土風舞對他很重要。整個舞蹈團群體講求默契和合拍,不分年齡和性別,人人平等,是他堅持繼續跳舞的原因。當然,前提是自己也感興趣,故不斷的學習和鍛煉,助個人成長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