澳門回歸十五年,經濟高速發展,城市面貌有着翻天覆地的變化。在三十多平方公里土地上,有“世界文化遺產”,亦不缺娛樂場、高樓大廈,大型建設拔地而起,新、舊建築在彈丸之地交錯並存。梁吳蓓琳——澳門特區政府旅遊局在台灣的公關首席顧問,是一位推廣澳門的能手。
維持特色古今兼容
她生於香港,長於澳門,後隨丈夫定居台灣。雖非本地人,但自幼與澳門結下不解緣,明白小城的美,並深深地愛着這個地方。說起對澳門的喜愛,梁吳蓓琳說,是那段長於斯的歲月所埋下的種子。
看着澳門成長,除了讚嘆其越變越好,亦懷念澳門特有的悠閒和人情味,梁吳蓓琳希望澳門繼續“護遺”,保育舊歷史建築,保護文化根源,維持澳門特色,成為古今兼容的獨特城市。
認澳門是美食之都
她微抬頭,明亮的眼眸望向前方,回憶走進了上世紀六、七十年代的澳門。梁吳蓓琳形容,“以前澳門好大”,那時小城遍佈平瓦矮屋,道路兩側綠樹成蔭。全城只有兩條巴士線,居民多數走路出行。少人少車少高樓的澳門,抬頭一望,便可見藍天白雲,相當舒暢。
說着,梁吳蓓琳彷如進入了時光隧道。她說那時的澳門街邊特色小吃特別多,部分街道擺放着多個小攤,蒸籠熱氣裊裊上升,兜售着各種熱騰騰美食,如牛腩米粉、豬腸粉、夾餅等,令人垂涎;亦有人挑着扁擔,穿街過市到處吆喝“賣麵包了”,客人只需呼喊“麵包佬”到家門前,就可以買到食物。梁稱讚說,“每一樣都是澳門美食,從小就認為澳門是美食之都。”及後肩負宣傳澳門使命,美食仍是賣點之一。
身在外地心繫小城
雖然後來離開小城,幾經轉折,隨着丈夫落地台灣,但對澳門的喜愛並沒減少。她憑着自身努力,在台灣打出一片天,成立公關公司,辦得有聲有色。其後,澳門旅遊局聘請她擔任台灣地區公關首席顧問,向台灣人宣傳澳門之美,推廣旅遊。
梁吳蓓琳說,很開心能接到這份工作,既可發揮所長,又可向人推廣她的熱愛之地。她對宣傳澳門親力親為,參與每一場活動的策劃和宣傳,接受各類傳媒的專訪,推介澳門旅遊路線,亦分享對澳門的情懷,當地媒體封她為“澳門旅遊通”。即使身不在澳,但重要的是她對澳門有一份濃情。
合力保留傳統風味
澳門由昔日一個小漁村,至今已成為著名的旅遊城市,梁吳蓓琳讚嘆澳門越變越好,但亦要保存傳統風味。她明白政府對保育歷史建築已不遺餘力,但在這與發展“鬥快”的年代,仍希望澳門繼續“護遺”,盡力保育多一些舊歷史建築。因為舊建築舊文化是人們的集體回憶、共同根源,即使社會進步,生活方式改變,仍能有效凝聚居民的歸屬感,旅客也會感受到這股凝聚力,更投入地“細味”澳門。
建議活化清平直街
近年,澳門湧現了很多新的旅遊及娛樂設施,吸引了旅客目光,但澳門歷史城區及澳門的風土人情,一直是旅遊業的重要部分。旅遊局也正積極推動社區旅遊並推出步行路線,鼓勵旅客漫遊澳門。
梁吳蓓琳建議政府活化清平直街,規劃成為文創區域又或傳統美食集散地,為澳門增添多一處流連景點。這個城市屬於大家,需要居民共同維護及愛護世界文化遺產。
有故事為魅力所在
梁吳蓓琳是澳門的推廣者,她說保育舊歷史建築亦有助推廣澳門,因為現時台灣遊客不喜歡“倒模”城市,反而喜歡有故事的地方,澳門就是其中一處。當中一些故事引起台灣人的共鳴感,想到澳門看一看。
她表示,台灣人特別愛有故事的地方,因為這是文化的精髓所在。澳門四百五十多年的歷史,便載滿了動人和具趣味的故事。我們把故事呈現,給每處地方賦予生命,令台灣人津津樂道。所以我們便向台灣人力推有故事、有文化的澳門。澳門有“料”,也要宣傳推廣得宜,讓台灣人知道澳門的內涵。故自一九九二年起,梁吳蓓琳和她的團隊不斷利用推陳出新的宣傳策略,既有包裝也有內容,往往成功吸引台灣人遊澳,甚至重遊。
梁吳蓓琳指出,單是宣傳項目的名稱已花盡心思,近年便推出“玩‘婚’澳門”、“澳門拍‘暗’叫絕世界文化遺產及博物館”等旅遊套餐,均利用同音字突出名稱,例如婚(fun)、拍暗跟拍案,當中“暗”和“案”在國語拼音同為An,透過一些玩味喚起旅客的注意。其中“澳門拍‘暗’叫絕”是推介夜遊世遺景點。夜間的世遺,在燈光影照下,別有一番意境,加上葡萄酒博物館晚上開放,旅客帶着半絲酒意看世遺,倍加浪漫動人。
澳門歷史建築物及中西文化交融的街道,已成為旅客拍攝婚紗照的勝地,“玩‘婚’澳門”便是推結婚旅遊。配合澳門旅遊產品不斷多元發展,將繼續以創新手法推廣澳門。
總結過去十五年,澳門在繁華的博彩業和豐盛的旅遊業帶動下飛快發展。但靜下心來,來趟文化之旅,悠閒漫步於澳門大街小巷,回味舊城舊建築舊文化,不禁會發現慢生活亦適合澳門。小城要向世界旅遊休閒中心邁進,“世遺”就是招徠的金招牌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