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旅游局

 新聞公佈
2013年7 月22日
舞者:无惧风雨   传承文化


葡萄牙土风舞带给观众开心、舒服和自然的感觉

左起:苏瀚霆、董濠楠和包洁怡均表示,土风舞使他们的感情像家人

舞狮跳桩、过桩讲求两人的基本功和默契

陈智浩称舞龙狮让他锻炼出坚毅和信心

练习辛酸乐其中   团结共舞情独钟
“舞狮”、“葡萄牙土风舞”源于东西方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,常出现于本澳各大小节庆及旅游推广场合,成为这个汇聚东西文化小城的一大特色。本澳一批年轻人,在当今科技热潮及外来文化冲击下,仍热衷于这两种传统技艺,愿意付出心力和时间,勤加训练,让这些别具特色的文化和风俗得以传承。他们也顺理成章地成为澳门的旅游大使,对外宣扬本土文化特色。

坚持学舞狮十二年
受习武的双亲影响,陈智浩五、六岁起接触武术。虽曾因学业暂停了一段时间练习,但在家人支持下,二○○一年重投武术怀抱,并爱上了舞狮,连本来热衷的田径和球类运动也放弃了。他负责舞狮尾,在只有十五吋直径的脚踏上过桩、跳桩,从他手脚上因练习而留下的伤痕可以看到,这绝非易事。但十二年来,为掌握舞狮技巧,在桩上完成高难度动作,他不断反覆练习,从而锻炼出坚毅和信心,并在团体生活中,学会了尊重他人、冷静、忍耐及有责任感。

误解舞龙“有背景”
武术和舞狮在上世纪六十年代颇为普及,不少家长乐意让子女参与,以锻炼体魄。二○○七年,舞龙舞狮更被纳入为运动项目。但不少人误解“玩龙狮均是有背景人士”,而且练习时容易受伤,逐渐缺少家长的支持,一般青少年也难以克服“易受伤”的心理,即使感兴趣也容易放弃,令寻找接班人相当困难。此外,舞狮十分受场地限制,往往因锣鼓声被投诉;如场地没有上盖,下雨天也无法练习。

足迹遍布世界各地
陈智浩热爱这运动,不但不怕受伤,还尽量配合场地及时间,争取练习机会,甚至牺牲个人休息及娱乐。他说,名利对他并不重要,每次比赛均以平常心面对,只求团队有好表现,不求个人荣耀。认为舞狮除了要有先天条件外,还要靠后天努力,须经常练习。作为纪律部队成员,他常常跑步锻炼,保持最佳状态。除比赛外,他不时与团队一起,代表澳门出外表演,足迹遍布世界各地。这不但可宣传澳门、加深外地人对澳门的印象,也有助推广龙狮运动,让外国人认识这项中国传统技艺。

热爱土风舞当导师
另一种代表本澳中西文化共融特色的活动,是葡萄牙土风舞。包洁怡二○○六年起学习土风舞,当年青春少艾的她,在龙环葡韵看见土风舞者跳得很开心,有大家庭的感觉,便毅然加入,自此对这种舞蹈情有独钟。她现在已是大学生兼舞蹈团导师,她表示八年来既以学业为重,也将余暇时间全投入于土风舞。但不认为土风舞占去她太多时间,因可在家练习,让舞姿更熟练,同时亦可抽空陪家人。她很享受在舞蹈团的一切,多年来,与每位舞者关系密切,十分友好。她从没想过放弃,希望可留在团里继续跳下去,并藉此向本澳居民和外地旅客宣扬这独特的文化活动。

跳舞后自觉人成熟
董濠楠是舞蹈团目前最年轻的成员,今年十三岁。未接触土风舞前,他常踢足球。但去年开始学习土风舞后,便爱上这活动。他说是阿姨建议他学的,刚开始时感到害羞,舞步也有点困难,但见团员跳得高兴,便放胆尝试,熟习后也感到很开心。虽跳错舞步时会有点不开心,不过现已学懂如何“执生”。时下青少年大多爱玩网上游戏,濠楠却偏爱土风舞。他曾邀请朋友参加,但遭拒绝,甚至被讽刺。可能跟自己是土生葡人有点关系,跳舞时与团员特别亲切,感觉就像一家人一样。跳舞后自觉人也成熟了,更有耐性,又学懂分配时间,在学业和跳舞之间取得平衡。

舞团讲求默契合拍
另一舞蹈团成员苏瀚霆,十一岁起接触土风舞,比他母亲更早,至今已有十三年。他母亲是“心在澳门 • 葡萄牙土风舞蹈协会”理事会主席。回想当初不知自己兴趣所在,母亲便建议他参加有文化气息的活动,他便选择了土风舞。他坦言青少年时对土风舞不感兴趣,但长时间接触这群体后,便产生了感情。他谦称对跳舞并非有天份,但热爱舞蹈团,彼此就像亲人一样。这相信也是土风舞团体的精髓,故坚持至今。他不讳言中途曾因工作或学业想过放弃,最终选择留下,皆因土风舞对他很重要。整个舞蹈团群体讲求默契和合拍,不分年龄和性别,人人平等,是他坚持继续跳舞的原因。当然,前提是自己也感兴趣,故不断的学习和锻炼,助个人成长。